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主要的地標,「三巴」是葡文「聖保祿」的音譯,這裡原本是聖保祿教堂正面壁的遺址。教堂由義大利耶穌會的神父設計,由聚居澳門的中國和日本巧手工匠興建,於1602年奠基,至1637年完工。
1835年的一場大火,將教堂燒毀,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68級石階。澳門人因為遺址形似中國傳統牌坊,將之稱為「大三巴牌坊」,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,也是獨一無二的傑作。
以花崗岩打造的前壁,仍可從繁複生動的雕刻看出巴洛克式的華麗風采,與東西文化融合的建築特色。
玫瑰堂∕鵝黃色的外牆,綴上白色繁複的浮雕、綠色門窗,玫瑰堂的美,總是令第一次造訪的遊客驚艷。教堂建於1587年,最初是由西班牙教士所興建的一座木造教堂,因此又被稱為「板樟堂」,直到1874年葡萄牙人重建,並改奉玫瑰聖母,所以又有了聖母玫瑰堂的名字。
拱門長廊的宗教美感∕從熱鬧的街道走進教堂,莊嚴寧靜的氛圍立刻讓人心生平靜
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典雅精緻、環繞主殿的螺旋石柱
祭壇上方天花板
美麗優雅的聖母像
耶穌像
巴洛克建築風格
店面超小卻聲名大噪的「大聲公」
議事亭前地∕澳門的首站歐風印象,多半從「議事亭前地」開始。整個廣場以噴泉為中心,地面鋪上波浪狀圖文的馬賽克,四周環繞百年歐風建築群,充滿浪漫的歐式情調。
自古以來,議事亭前地一直位居澳門行政區域中心,從早期澳門居民的集會地,明清時代的辦公單位「議事亭」,也就是今日的「民政總署」,到了葡萄牙管理時期,這裡則是總督上任時檢閱軍隊的場所,現在也是舉辦各項活動的熱門場地。
民政總署大樓∕1784年興建了具葡萄牙風格的議事公局大樓「市政廳」,成為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地方政治心臟。2002年澳門民政總署成立,大樓改名為「民政總署大樓」,一樓的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,以葡國的古典氣息,現在專門收藏17至20世紀50年代的外文古籍,大樓還設有展覽廳,定期舉辦各項藝術展覽。
仁慈堂大樓∕仁慈堂原名「聖母慈善會」,為葡萄牙皇后於1491年所創辦的慈善機構,過去一直扮演著葡萄牙人海外慈善救濟的中心。現今的外貌奠基於十八世紀中葉,至1905年再注入古典主義建築風格。仔細鑑賞,會發現建築本身還融合了希臘神殿風格的雕花壁柱、摩爾味道的縷空窗台等,豐富的層次與大量的雕飾,值得細細品味。
郵政局
議事亭前地周圍巷道